2025 年 6 月 6 日上午,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听证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听证中心”)主任马春馥、理事王才兴、副主任向会英、办公室副主任刘毅一行莅临上海仲裁委总部(以下简称“上仲”),与上仲常务副主任范铭超、办公室副主任郭芮安等就体育争议解决机制创新展开深度交流,共商协同发展蓝图。
马春馥主任首先介绍了在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成立以后,在技术革新的背景下,上海听证中心面临转型发展。中心正从单一听证功能向综合性体育法治平台升级,核心目标是服务上海 “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建设。根据 “十五五” 规划,中心将以战略规划为引领,重点推进国际体育法治论坛品牌化和资源共享生态构建。
范铭超常务副主任就中心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建设性思考:一是法律属性厘清。需明确中心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律定位,在涉外合作中平衡“中立性” 与“国家利益”,确保合规运营;二是合作层级优化。建议明晰 CAS 与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上海听证中心的职能边界,形成“国际争议通过 CAS 体系解决、国内争议依托本土机制” 的分层处理模式;三是功能角色再定义。突破“物理听证场所”局限,借鉴CAS巡回法庭机制,将中心打造成集规则制定、争议解决、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体育法治国际枢纽”。他强调,体育是国际关系的救生垫,当没有任何渠道时,体育还能成为沟通的桥梁。
王才兴理事指出,上海听证中心的换届并非简单人事调整,而是工作思路的系统性革新。他提出中心应聚焦三大能级跃升:一是立足城市战略支点,深度融入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成为体育法治领域的核心承载单元;二是围绕亚太仲裁中心建设,探索“国际争议本土化解决”路径;三是争做体育法治贡献者,摒弃“跟随者”定位,通过论坛、培训等机制输出中国体育法治经验,为国际体育法治作出贡献。
向会英副主任围绕全球体育法治变化、壁垒增多、技术发展对体育秩序重构的大趋势,探讨论坛合作,包括法律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由一个活动引出一系列成果,同时服务国家战略,话语权需要规则制定权,不是规则跟随。
此次访问圆满成功,双方在友好融洽的氛围中达成初步合作共识,表示上海听证中心将进一步明确定位,整合各方资源服务于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和国际体育法治发展。
沪ICP备14023057号-1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752号